你的位置:尊龙结婚了吗?今年几岁了 > 新闻动态 > 2025届高考历史复习常见名词概念解析(一)_生活_少数民族_文化

2025届高考历史复习常见名词概念解析(一)_生活_少数民族_文化

发布日期:2025-04-16 11:49    点击次数:106

一、少数民族封建化

少数民族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具体内涵:

1.政治方面

建立封建政权:少数民族往往从较为松散的部落联盟或奴隶制国家形态,向建立起具有封建性质的中央集权国家转变。例如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政治制度上采用“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的双轨制,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政治传统,又吸收了汉族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设立了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则仿照唐朝制度管理汉族等农耕民族事务,加强了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统治。

完善官僚体系:从原来基于血缘关系或部落首领的简单管理模式,发展为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官僚体系,按照一定的选拔标准和等级制度任命官员,以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管理。如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孝文帝改革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依照汉族封建政权的模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僚机构,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职,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使政治制度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2.经济方面

展开剩余94%

农业化进程:许多少数民族在封建化过程中,由原来以游牧、渔猎为主的经济形态,逐渐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例如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耕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得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土地制度变革:土地所有制从原来的公有或部落所有为主,逐渐转变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如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在中原地区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封建土地制度,大量土地被封建地主和贵族所占有,农民则通过租佃等方式耕种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形成了封建的租佃关系。

3.文化方面

儒家文化的传播:少数民族统治者往往积极推崇和学习儒家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和社会教化的重要思想基础。如辽、金、西夏等政权都大力提倡儒学,建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来制定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等,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语言文字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在封建化过程中借鉴汉族等先进民族的文字,创造或改进自己的文字,以满足记录语言、传播文化和进行行政管理等需要。如契丹族创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党项族创造了西夏文,这些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汉字的结构和造字方法,成为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4.社会方面

等级制度的形成:从原来相对平等的部落社会或简单的阶级分化,逐渐形成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官僚、贵族等不同阶层,各阶层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规定。如满族在建立清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皇室为核心,包括贵族、官僚、地主等在内的统治阶层,以及广大农民、手工业者等被统治阶层,不同阶层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和待遇有很大差异。

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形态和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从游牧、渔猎等生活方式向定居的农业生活方式转变,居住环境、饮食、服饰等方面也受到汉族等先进民族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封建化的特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要求鲜卑族改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等,加速了鲜卑族生活方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二、世俗文化的内涵

世俗文化是指与宗教文化等相对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普通民众世俗生活、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等的文化形态。以下是对世俗文化概念的详细阐述:

1.基于现实生活:世俗文化关注的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状态、需求和活动。它侧重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交往,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出行等方面的习惯和风格,以及人们在日常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规范。

2. 强调人文价值: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幸福。它强调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来创造美好的生活,追求个人的成长、快乐和满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3.具有大众性:是一种大众文化,为广大普通民众所创造、传承和共享。它不像某些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那样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门槛,而是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生活,能够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通常通过民间传说、故事、歌谣、戏曲、绘画、手工艺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4.蕴含多元价值观: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往往是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既有对勤劳、善良、诚实等传统美德的崇尚,也有对财富、权力、地位等的追求,还包括对自由、平等、爱情等的向往,体现了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表现形式

民俗传统:如各种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习俗、民间信仰等。像春节期间的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不仅是一种庆祝新年的方式,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族、社会关系的重视。

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塑、手工艺等。例如中国的剪纸艺术,以其丰富的图案和寓意,展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语言文学:民间故事、传说、谚语、俗语等都是世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口口相传或书面记录的方式,传承着人们的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生活方式:人们的饮食习惯、服饰风格、居住形式等都体现了世俗文化。比如不同地区有各自独特的美食文化,像四川的川菜以麻辣鲜香著称,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口味偏好。

三、经济结构的内涵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比例关系,它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经济概念,以下从其内涵、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要素构成:经济结构首先体现为各种经济要素的构成及相互关系。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例如,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要素相对重要;而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和资本要素则更为关键,不同要素的组合与配比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结构特征。

2.产业构成:这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之一,指的是国民经济中不同产业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通常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其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如发达国家一般第三产业占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可能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仍占据重要地位。

3.部门构成:经济结构还体现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上,如工业部门可细分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部门有种植业、畜牧业等,各部门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它们之间的比例和协同关系影响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4.地区构成:不同地区由于地理、资源、政策等因素,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形成了特定的地区经济结构。例如,沿海地区可能依托港口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内陆地区可能以资源开发或农业生产为主,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也是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

5.表现形式

所有制结构:即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相互关系,包括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和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合理的所有制结构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分配结构:涉及国民收入在不同群体、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和方式,如劳动者报酬、企业利润、政府税收等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等,分配结构影响着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交换结构:主要指商品和服务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和比例,包括市场的流通渠道、交易方式、贸易结构等,如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比例、不同商品的进出口结构等。

消费结构:反映了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和关系,如食品、住房、交通、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的占比情况,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几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形态,它们在定义、特点、产生发展历程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具体介绍:

1、资本主义

a定义: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

b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其最根本的特征,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通过自由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积累。

c产生发展历程:在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于14、15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城市,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的推动,以及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海外市场扩张,在1618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最终确立,并逐渐向全球扩张。

2、官僚资本主义

a定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是官僚权力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垄断经营、掠夺等手段获取巨额财富,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b特点:具有强烈的垄断性,依靠行政权力对重要行业和领域进行垄断经营;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具有买办性和封建性;利用政治特权进行掠夺和剥削,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c产生发展历程:在中国,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集团,通过控制金融、工业、商业等领域,聚敛了大量财富。在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进一步膨胀,利用战争的特殊环境,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达到了极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官僚资本被人民政府没收,标志着官僚资本主义的覆灭。

d洋务企业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异同点

相似性——

与政权的紧密联系:洋务企业无论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大多是在清政府的直接支持和推动下创办的,由政府任命的官员负责管理。企业的创办、运营等很多方面都依赖于政权的力量,这与官僚资本主义依靠政权获取资源和利益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一定程度的垄断性:部分洋务企业利用政府赋予的特权,在某些行业或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垄断地位。例如,轮船招商局在航运业方面,凭借政府的扶持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间航运业的发展空间,也对外国航运公司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具有类似官僚资本主义通过垄断获取利益的特征。

封建管理方式:洋务企业在管理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往往凭借官场规则和权力来管理企业,而不是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规律进行运营,这容易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腐败现象滋生等问题,与官僚资本主义在管理上的腐朽性有相通之处。

差异性——

创办目的的复杂性:洋务企业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抵御外侮和维护清朝统治,具有一定的“自强”“求富” 的积极意义,并非单纯以官僚集团聚敛财富为主要目的。而官僚资本主义主要是官僚阶层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对经济进行掠夺和控制。

企业性质的多样性: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基本属于封建官办企业,民用工业则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形式,其中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吸收了部分民间资本,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洋务企业在引进西方技术、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示范作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官僚资本主义更多的是对经济的破坏和阻碍,严重束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民族资本主义

定义:民族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由民间私人投资经营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经济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通商口岸的轻工业领域;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又与它们存在一定的联系,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

产生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受到战争破坏、官僚资本挤压等因素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4、外国资本主义

定义:外国资本主义是指外国列强在中国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形式。

特点:凭借不平等条约和政治、军事特权,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资源开发;控制中国的海关、对外贸易等重要经济领域,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压制和排挤;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和传统经济结构。

产生发展历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在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逐渐进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通过资本输出等方式,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筑路、控制金融等,加强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才彻底结束。

五、实业救国的内涵

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来挽救国家危亡的一种思想和实践活动,其内涵丰富,涉及多个层面

1、经济层面

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各种工厂企业,涵盖纺织、面粉、机械制造、化工等多个行业,通过发展工业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实现工业化,改变中国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抵制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减少贸易逆差。

发展交通运输业:认识到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和推动铁路、公路、航运等交通运输事业的建设。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物资的流通、人员的往来和信息的传递,为工业发展和商业贸易提供有力支撑,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国内市场,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促进商业贸易繁荣:鼓励发展商业,建立现代商业体系,包括商业机构、市场网络、金融服务等。通过商业活动,实现商品的流通和交换,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衔接,积累资金,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拓展国际市场。

2、社会层面

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兴办实业,开设工厂、矿山等企业,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口,为人们提供就业岗位,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贫困人口,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城市化进程:实业的发展往往会吸引人口向城市聚集,促进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形成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实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展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批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储备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素质。

3、实业救国的例证

卢作孚:被誉为“中国船王”1。他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航运企业。在创办初期,民生公司只有一艘小船,卢作孚通过不断努力,逐步发展壮大公司规模,收购和建造了多艘轮船,开辟了多条内河航线,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全面抗战爆发后,卢作孚指挥了宜昌大撤退,用40 天时间将堆积在宜昌的 9 万吨工业物资和 3 万人员抢运入川,为抗战胜利后大后方的经济建设保存了重要力量。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北碚的乡村建设,创办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

刘靖基3:1930 年与刘国钧合作投资创办大成纺织染公司,密切关注国际纺织业以及上海外资纺织企业前沿动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创造经营奇迹。1938 年在上海筹办安达纱厂,生产的 “飞虎牌” 棉纱质量上乘,远销海内外。他为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工商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4、实业救国思潮的的历程

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历程与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大致可分为兴起、发展、高潮、衰落四个阶段,以下是具体介绍:

(1)兴起阶段(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日益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坚船利炮,还在于其发达的工商业。

代表人物及主张:以魏源、冯桂芬等为代表,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增强中国的实力。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强调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工商业。

实践活动: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这些企业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也开启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先河。

(2)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代表人物及主张: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张以棉铁为中心,发展近代工业,同时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通过发展实业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工、商业的具体措施,如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实业、奖励发明创造等。

实践活动:民间出现了办厂热潮,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成为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荣氏兄弟创办的保兴面粉厂等,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高潮阶段(一战期间)

背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国内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代

表人物及主张:此时的实业家们进一步倡导实业救国,强调发展民族工业对于国家独立和富强的重要性。他们主张在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实业,提高中国的工业水平和经济实力。

实践活动: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纺织、面粉、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荣氏兄弟的面粉业和纺织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民族工业的巨头。此外,范旭东创办了永利碱厂,打破了外国对纯碱市场的垄断。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在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4)衰落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后)

背景: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同时,国内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掠夺,民族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代表人物及主张:虽然实业家们仍然坚持实业救国的理念,呼吁政府采取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抵制外国经济侵略,但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越来越艰难。

实践活动:民族工业逐渐陷入萧条,许多企业倒闭或被外资兼并。尽管一些实业家仍在努力挣扎,如张謇的大生企业集团在困境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但最终还是难以摆脱困境。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民族工业更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实业救国思潮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影响力。

发布于:湖南省